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教学医院 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
全站内容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医院文化>>中医养生

医院文化

中医养生

“治未病”之历史渊源

发布时间:2016-07-18 10285 次浏览

早在原始社会,“构木为巢”,“燧火取食”,“神农尝百草”这些原始而简单的方法,便是人类预防思想最早、最原始的体现。到了周及春秋时代, 未病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《周易》云:“水在火上,既济,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”这是中医“治未病”理论的萌芽。《内经》对“治未病”的预防思想做了 全面而深入的阐述,首次提出“治未病”一词并强调防重于治的理论。《金匮要略》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是著名的既病防变的思想。唐孙思邈 对治未病思想也非常的重视,并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出:“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病,医于无事之前,不迫于即逝之后。”还提出:“上医医未病之病,中 医医欲病之病,下医医已病之病。”在唐代,中医“治未病”理论已逐步发展成熟。以后历代,“治未病”的预防思想一脉相承,且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。清 天士提出的“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也”,龚廷贤提出的“病家十要”中第三要“宜早治,始则容易履霜不谨,坚冰而至”这些都闪烁着古人治未病思想的智慧,也体 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独到思想。

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
请关注丹阳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

关闭

专家介绍点击进入查看详情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