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专科特色>>中医药特色

十六.丹阳市中医院“治未病”中心服务工作计划

发布时间:2023-08-096231 次浏览

十六.丹阳市中医院“治未病”中心服务工作计划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“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”和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(2009—2011年)》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“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”的要求,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,在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,现制定我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计划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一、 指导思想

     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,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,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,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。

二、发展目标

治未病中心的建立以贯彻国家“预防为主, 防治结合”的卫生工作方针, 满足初级卫生保健的需要, 满足服务社区乡镇、预防疾病的需要, 把医院的服务对象从已病人群扩展到未病人群, 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到以预防、健康为中心, 使我们中医院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分的发挥。到2014年,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完善、中医药特色突出、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。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,队伍素质得到提高。中医预防保健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基本建立,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步加快,中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,在人类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三、基本原则

    坚持以人为本,以健康为中心,服务群众 ; 坚持中医为主,继承创新,弘扬特色,彰显优势 ; 坚持高起点,规范化,重实效 ; 坚持试点示范,典型引路,稳步推进。

        四、工作方式

    (一)与“六位一体”服务相结合。在“治未病”思想的指导下,要将“未病先防”、“既病防变”和“瘥后防复”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医疗、预防、保健、康复、健康教育、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当中。将服务对象分为亚健康人群、老年人群、慢病人群和康复人群等,对不同服务人群进行分类管理,分别制定服务方案,充分发挥“治未病”的作用。

   (二)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。整合针灸、推拿、拔罐、敷贴、熏蒸、耳针、刮痧、理疗、穴位注射、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,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,开设饮食、运动、药膳、膏方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,并发放慢性病简易处方、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,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,进行太极拳、太极剑的普及和宣传,充分发挥“治未病”优势。

   (三)与健康信息建设相结合。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,整合“治未病”预防保健信息、中西医门诊就诊信息、疾病随访管理信息、妇女儿童保健信息,打造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网络,为社区居民建立中医特色的、动态全程的健康状态信息库奠定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五、工作内容

(一)开展人员业务培训。从事中医“治未病”服务要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,对我院从事中医服务保健服务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“治未病”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,使其熟悉工作流程,掌握体质辨识的基本方法和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,熟练运用中医药特色的技术方法(如心理调节、膳食调养、中药调理、运动调摄、针灸、推拿、熏蒸、浴足等)开展中医“治未病”服务。

(二)建立居民中医特色健康状态数据库。为居民进行体质辨识,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质状况做出健康评估,从而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。同时,加强信息化建设,联合乡村、社区街道等相关部门,建立乡村、社区居民的“健康状态信息库”,形成“治未病”信息服务网络。

    (三)加强传播与推广。加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与方法宣传,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。加强服务信息及服务效果宣传,扩大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。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,在提供服务的同时,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、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,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宣传,切实做好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宣传推广活动,成为传播中医健康文化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方法的重要窗口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    ( 一 ) 加强组织领导。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作为今后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任务,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,要重点抓好“治未病”工作的实施。各地要高度重视,认真组织,积极试点,扎实推进。

    ( 二 ) 完善政策措施。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,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价格政策,制定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,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。

    ( 三 ) 加强行业管理。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有关标准规范,对相关人员,统一准入标准,规范服务内容,加强有效监管,并建立定期考评机制和校验制度。

六、具体措施

   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,“治未病中心”具体措施:

1.构建“治未病”工作平台

在门诊建立“治未病”中心,建立中医“治未病”健康工程服务载体;购置体质辨识、体质干预设备;制订相应管理制度。

治未病中心由健康咨询与状体质辨识科室、检查科室、特色干预与治疗科室、信息管理部、宣教部及外联部等构成。健康咨询与体质辨识科室, 检查科室, 特色干预、治疗科室这些部门主要完成治未病的业务工作, 信息管理部主要负责资料的管理, 宣教部负责健康宣教, 外联部负责与医院其他科室、其他医疗机构治未病中心、社区群众组织、社会上其他养生保健类机构等联络。

工作平台框架见下图:
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西医套餐体检

体质辨识中心

中医体质辨识

健康调养咨询专家室(中医药膳养生部 中医心理咨询部等)

传统疗法中心

治未病中心  →中医特需诊疗部(VIP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经典”活动室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信息管理部→健康数据库

宣教部

外联部

“治未病中心”是医院内设的专业治未病机构, 作为一个业务科室,在医院和医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下, 利用其业务技术平台, 在院内开展对社会人群的健康状态的辨识与分类指导, 通过加强与各临床业务科室的沟通与联系, 依托临床科室完成与其相关的治未病中医干预, 在中医医院内构建一个分工明确、组织完善、有机和谐的中医防治体系。通过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宣教和技术的辅导交流, 我们将业务工作对外辐射到社区和农村等初级卫生保健体系, 逐步形成一个群众性中医养生预防网络, 实施“预防为主” 的战略, 实现增强人民体质、预防疾病的目标。

2.开展“治未病”预防保健服务

以中医“治未病”理念为核心,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、检测/监测、分析/评估、咨询/指导、干预等“治未病”服务各环节、全程的“治未病”服务。服务对象面对社会所有人群,包括健康人群、亚健康人群、疾病人群和康复人群。

2.1 体质辨识  

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 设计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指标体系,运用中医体质量表 结合中医辨证、心理评估、亚健康状态评估等方法, 同时采用现代医学体检的检查手段, 检测受检人的相关生命指征, 对其做健康状态辨识和健康状况的个性化评估, 确定其健康状态和体质类型, 有针对性地分析易患疾病倾向, 提出相应的健康调养原则, 为进一步调整体质、预防易患疾病、改善健康状态提供决策依据。

中医体质辨识(中医数字化四诊仪)

a. 辨识健康状态、评估疾病趋势,提供个体化养生方案,辅助治疗方案建议,让每个人准确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.

b. 积累临床资料,进行健康管理。

c. 分析四诊仪偏差原因。

d. 完成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。

信息管理→建立数据库

建立中医健康数据库,为进一步开展中医“治未病”研究提供依据。根据人群分布特征,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方案。

2.2健康调养咨询专家室

针对人群中体质偏颇者,根据体质分型、健康状态、易患疾病等,为其制定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。根据咨询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医药物干预和中医非药物治疗。

      .执行常见体质型治未病方案 。.执行常见病种治未病方案 。

 .各科出院病人康复调养指导。(建议各科医师推荐出院病人)

            .适宜技术推广。

2.3 体质干预

针对人群中体质偏颇者, 治未病中心医务人员根据体质分型、健康状态、易患疾病等, 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调养方案, 包括起居调养、药膳食疗、情志调节、动静养生等,同时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药和非药物疗法, 如体疗、气功、经络腧穴按摩和针灸等进行干预, 从而达到未病先防、维护健康的目的。

对于有较为明显的疾病易患倾向者, 比如检测指标处于临界值或稍异常但没有明显自觉症状者, 以及“已病”人群与病后康复人群, 强调专科介入, 充分利用专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手段, 预防、减缓甚至阻断疾病发生、发展、恶化的自然进程, 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、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。

传统疗法中心----各科筛选具有特色传统疗法,各科负责医师:

中医特需诊疗部--开展名中医亲诊。

2.4 疗效评价

根据中医治未病评价指标体系, 运用中医体质量表等, 借鉴疾病疗效评价标准, 对体质辨识的准确性和干预的有效性和满意程度进行评价。开展中医治未病评价方法学研究, 探索和建立中医治未病疗效评价体系。为进一步提高中医治未病技术水平和完善管理方法提供依据。

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推荐与效果评估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姓    名


联系电话


性    别

□男       □女

职    业


年    龄

□≤20岁   □20~29岁     □30~39岁   □40~49岁    

□50~59岁   □60岁及以上

学    历

□小学及以下  □初中  □高中或中专  □大专  □本科

□硕士及以上

月均收入

□≤2000元     □2001~3000元   □3001~5000元    

□5001~10000元   □>10000元

医疗付费方式

(可多选)

□公费医疗    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   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

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  □商业性医疗保险   □自费   □其他

过去半年就医次数

□0次      □<6次    □≥6次

过去一年住院次数

□0次      □1次      □≥2次

过去三年接受

健康体检次数

□0次      □1次      □2次      □≥3次

接受“治未病”预防保健服务的时间

□6个月~1年   □1年~2年     □≥2年

了解“治未病”预防保健服务的途径(可多选)

□报纸   □杂志   □电视网络   □朋友介绍   □书籍  

□“治未病”服务单位宣传   □其他(请注明):_____________

根据体检你有以下异常:

 

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您属于:

通过中医辨证您属于:

 

根据体检辨识结果今推荐以下中医预防保健技术:

     (    )专科     (    )中药      (    )膏方      (    )针刺   

     (    )灸法     (    )火罐      (    )推拿      (    )药蒸

(    )贴敷-     (    )足疗      (    )刮痧      (    )中成药

(    )其他

一、请根据您接受“治未病”预防保健服务以来,身体原有不适近半年来变化的实际情况,在对应选项内打“√”。

序号

不适表现

选      项

比半年前差多了

比半年前差一些

和半年前差不多

比半年前好一些

比半年前好多了

1

神疲乏力







2

困    倦







3

精神不振







4

少气懒言







5

闷闷不乐







6

急躁易怒







7

头昏或眩晕







8

头    痛







9

胸闷不舒







10

心慌心悸







11

失    眠







12

多    梦







13

注意力不集中







14

记忆力减退